未来五年添两万学额,每两名幼儿将有一人可享托儿服务.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增添两万个全天托儿学额,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届时,每两名年龄18个月大至6岁的幼儿,就有一名能享有托儿服务,比现有的每三名幼儿仅一人入托的比率要高.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代部长陈振声3月14日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开支预算时透露,一旦个别邻里的托儿所入托率超过80%,政府会考虑在该区建更多的托儿所,特别是在需求较高的新镇。例如榜鹅新镇现有22家托儿所,政府将在接下来两年增建15家托儿所,兀兰则会增建10家。托儿服务占了陈振声在国会演讲的主要部分。多名议员包括潘丽萍(摩绵-加冷集选区)和颜添宝(白沙-榜鹅集选区)、洪鼎基(宏茂桥集选区)、非选区议员余振忠和严燕松等都对托儿服务的素质及家长负担能力表示关注,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余振忠认为只让非盈利机构在“主要业者计划”(Anchor Operator Scheme)下受惠造成该领域严重失衡,破坏了创新和竞争环境。他主张让所有业者以投标方式来为托儿所地点竞标,每次以约10个中心为单位,所负担的租金与主要业者相同。一旦业者成功夺标,不得随意调整学费,也要接受政府定期审核以确保素质。

潘丽萍则不赞同让私人业者成为主要业者。她以一些私人托儿业者收购小型托儿所的行动说明,私人业者始终以赚取利润为主要考量,或会损害幼儿学习利益。针对议员对幼儿领域是否应该国营化,以及对“主要业者计划”的不同看法,陈振声以过去私人及非盈利托儿所的增长数据来说明。2005年至2008年之间,59家新开设的托儿所中仅有七家是非盈利的。但在政府四年前推行托儿服务总蓝图之后,四年来新设的267家托儿所中,有135家属非盈利业者经营,其余132家由私人业者开设。由此可见,私人托儿所即便没有政府帮助也能蓬勃发展,反观非盈利托儿所则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担心的是(没有政府扶持非盈利托儿所的话),我们能否为中等和低收入家庭提供足够的选择?还是变成像一些国家一样不缺高端的托儿服务,却无法为更广大的民众提供托儿选择。”双薪家庭增加,托儿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增添两万个全天托儿学额,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他以英国情况为借鉴说,当地托儿服务费用可占每户家庭总开支的30%至40%。在新加坡,这个比率还是保持在相对令人觉得“舒服”的单位数。主要托儿业者的计划就是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选择,过去几年新开办的托儿所,收费始终保持在市场中位数收费之下,有助于稳定托儿服务的费用。
“地尽其用”增设托儿设施。要应付不断增加的托儿服务需求,地点和人力资源是两大挑战。政府将发挥“地尽其用”的本色寻找合适地点,同时增加在职场的托儿设施,并通过改善学前教师的待遇和专业形象来吸引人才。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代部长陈振声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该部门的开支预算时宣布,要落实在未来五年增添2万个全天托儿学额的目标,首先要克服地点和人力资源问题。地点方面,除了在建新的预购组屋(BTO)时也建托儿所,政府也会将一些已荒置无用的邻里设施用作托儿设施。他一连举了好几个例子,例如过去的红山游泳池已改成托儿所。另一方法是让托儿所与其他设施共用一处,例如在盛港,就有多家托儿所设在多层停车场底层;兀兰不久后也会有托儿所与小贩中心共处。他透露,政府已物色到80%的新托儿所地点,并欢迎大家贡献更多有创意的建议。

职场增设托儿设施。此外,政府也考虑修订“社区与体育设施计划”以鼓励发展商和雇主在职场内增设托儿设施。在现有上千家托儿所中,有四分之一是设在职场内。陈振声说:“人们物色托儿设施的地点只有三处,一是自家附近,二是职场附近,三是祖父母家附近。因此我们将在这些地方设更多的托儿所以满足需求……我认为在职场设托儿所很好,父母工作时感安心,午餐时间也能去看孩子。”师资方面,陈振声说,学前教育师资已经从2008年的1万零500人增至现在的1万5800人。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将会继续同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合作,加强这方面人力资源的培训。潘丽萍(摩绵-加冷集选区)和洪鼎基(宏茂桥集选区)分别建议提高学前教师薪金的竞争力和专业发展津贴来吸引并留住人才。陈振声指出,过去几年,学前教师的薪金已经增加,但要吸引和留住教师,还是必须提升其专业形象,政府通过提供奖学金和在职进修津贴等来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形象。政府也希望吸引更多兼职教师、中途专业者和该领域的退休教师来壮大学幼教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