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包行业对劳动力紧缺 怎么办?

    面临劳动力短缺和成本增加,新加坡本地三面包公司合作提升生产力。黄贤盛、黄春扬和李泽雄会互相分享生产经验,携手优化生产过程。这三家公司是Baker’s Oven 、瑞兴与Montreux。他们一同前往国外学习最新的烘焙技术、探讨应引进哪些器材、携手向供应商争取更低的成本、结合彼此的需求以达到规模经济、设计和分享新的面包和糕点款式及种类、在繁忙时期帮助彼此生产等。
 
    面包业与其他众多餐饮行业一样,正面临劳动力短缺和成本持续增加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三家本地面包公司自动自发地与彼此形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通过统一学习和互相指导,帮助彼此提升生产力。例如,他们会一同前往国外学习最新的烘焙技术、探讨应引进哪些器材、携手向供应商争取更低的成本、结合彼此的需求以达到规模经济、设计和分享新的面包和糕点款式及种类、在繁忙时期帮助彼此生产等。作为合作小组“领头人”的Baker’s Oven Pattisieries老板黄贤盛(50岁)说:“大家都是同行,在市场挑战巨大的情况下走到一起,就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以及适应新的生产模式。”Baker’s Oven的业务主要是生产和批发冷冻面团给本地零售商。公司虽然也有四家零售店面,但这些店面主要是为了推广冷冻面团的好处,让其他业者了解如何利用这些批量生产的面团随时烘焙出美味的面包和糕点。合作小组的另两家公司是瑞兴西饼蛋糕店(Swee Heng Bakery)和Montreux Patisserie。瑞兴以零售为主,在全岛设有20家分店,目前由黄春扬(34岁)和他的兄弟姐妹们管理。Montreux则以批发为主,主要是生产和供应各类西式糕点给酒店和餐馆等,款式有多达2000多种。公司老板李泽雄(36岁)坦言,公司目前对人力的依赖仍然很大,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动化和生产力。
 
    根据标新局(SPRING)的数据,新加坡在2011年共有813家食品制造公司,其中从事面包业的有多达269家,是整个食品制造业中最大和最分散的,而当中有很多都是微型和小型企业。本地众多面包公司生产力有很大提升空间。众多本地面包公司的生产力都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整个食品制造业的平均每名员工增值(value add per worker)超过8万元,但面包业的平均每名员工增值只有不到3万7000元,远低于食品制造业的平均值。为了提高生产力,黄贤盛前年刚耗资上百万元引进一台瑞士制造的面团生产器,成功省去生产线的近半人手,也将产量从原本的每天2万个冷冻面团,大幅提升至每天5万个。黄贤盛坦言,他当初决定实施全面自动化时,花了很长的时间才鼓足勇气和决心,因为毕竟这是一笔庞大的投资,一旦出现问题,他数十年的努力成果便很可能都付诸东流。不过,这个决定现在看来再正确不过,黄贤盛也在标新局的相关计划下获得津贴,解决了公司的财务压力。如今,公司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约70%。当然,他也不忘和两个伙伴分享经验。

新加坡面包行业对劳动力紧缺 怎么办?

 
    瑞兴和Montreux目前也都引进了面团分割机、面糊成型机(batter depositor)等自动化设备,将公司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到约30%至40%。黄春扬和李泽雄笑言,他们就是拿黄贤盛的公司做试验,发现机器好用才自己买。黄春扬表示,他们会要求设备供应商为他们一起做展示,不仅免去供应商重复展示的麻烦,也让他们彼此间能更好地商量设备是否合适,以及跟供应商讨价还价。除了一起了解最新设备,黄贤盛和黄春扬及李泽雄也会彼此分享生产经验,帮助彼此的员工学习如何应对各类生产问题,从而最大化产量和避免遭遇同样的问题。三人月前也携手前往德国了解和学习当地制造面包的最新技术和生产过程,包括原料的搭配和调配等,以求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面包的质量和款式,并让食客对产品保持新鲜感。黄贤盛表示,本地面包业者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除了员工短缺和生产成本外,一些外国业者也来新加坡抢滩,使得生意越来越难做。“通过找几个同行组成互惠互利的合作,这不仅使得彼此间从竞争对手变为商业伙伴,也能够创造出一定的规模经济,在需要时更有个寻求帮助的渠道,这将能确保大家都能一起成长和进步。”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