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http://www.eistudy.com/ntu/about.html)四名四年级学生彭素惠、许馨月、陈慧萍和陈慧诗希望唤起年轻人对新加坡60到80年代的生活面貌的兴趣而发起“Avenue 1960”运动。若不是因毕业专题作业而需要向父母了解他们的一些成长事迹,陈慧诗还不知道父母小时候曾住过甘榜。基于对父母成长年代的生活面貌感兴趣,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四年级学生陈慧诗(22岁)和三名同学去年在决定毕业专题作业的题目时,决定发起“Avenue 1960”运动,希望促进年轻人对1960至1980年代新加坡生活面貌的兴趣。
这四名女生在展开这项运动后,向600名年纪介于17岁至25岁的青年了解他们对上一代人生活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受访者认同了解新加坡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仅有15.0%的受访者有兴趣主动搜寻关于新加坡文化遗产的资讯。此外,她们进行街头调查时也发现,许多较年长的受访者都有许多生活趣事分享,但他们甚少跟孩子提起这些故事。组员之一的陈慧萍(22岁)说:“他们都觉得孩子不会对自己的童年感兴趣。孩子不曾问起,他们也就不提。”因此,组员许馨月(22岁)更坚信发起这项运动的意义,并计划分三个阶段推展。她说:“新加坡变得太快,很多以前的建筑和生活习俗都消失了。若我们对上一代人的生活一问三不知,以后我们的孩子恐怕会笑我们无知。上世纪60至80年代不只是我们父母的青春岁月,也是我国的建国时期。我们父母都经历过那个时代,自然成为让我们认识那个年代最直接和个人的管道。”
“Avenue 1960”让年轻一代了解曾经的新加坡,从访问父母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为了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这四名女生自去年六月开始进行研究、筛选展出内容。她们首先访问了自己的父母和一些在网上分享儿时回忆的博客,再到图书馆、博物馆和国家档案馆搜寻当年人们生活的细节和照片。他们随后把研究成果发表到特别为这项运动设立的网站。第二阶段的工作则包括到新加坡四所高等学府举行巡回路展活动,向大学生和理工学院学生展示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生活面貌。展出内容包括当时的甘榜生活、交通、三个“世界”(快乐世界、新世界和大世界)和传统游戏。她们将在2月19日至23日在艺术之家举行展览及以“何谓甘榜精神”为主题的论坛。组员彭素惠(23岁)说:“学生们对展览的兴趣让我们相当惊喜。他们多数都被展出的游戏如五石子吸引,还会趁机尝试玩这些游戏。很多学生都向我们反应,看完展览后会想跟父母了解他们以前的生活。”郑谊亮(21岁,南大学生)就因被展出的照片所吸引而停下来参观路展。他说:“要不是这个路展把这些关于我父母年代的资料展出来,我应该不会自己去搜找资料。看完展览后,我才发现新加坡有趣的往事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