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兰妮表示效仿德国瑞士职能教育,企业应积极提供学生在职培训。20岁的德国女生凯泽喜欢动手做东西,让自己的劳动有成果。她三年前申请到FESTO这家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科技供应公司当学徒。在公司的安排下,她有机会到不同部门实习,在公司学习的时间表也是依她的兴趣而设的,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英兰妮日前到德国和瑞士,考察两国的工读双轨制。她指出,在新加坡,协助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被视为学校的责任;在德国和瑞士,这个责任由工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并由业界主导。公司将学生视为学徒,并且如实际员工来栽培他们,这有助留住人才。企业今后在新加坡职能教育上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除了为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提供短期实习计划,也应让学生参与公司的培训,让学生直接地在职场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获益,公司也能借此培养新血,而这种双赢的局面在多变的经济环境里尤其重要。
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英兰妮前日结束六天的德国和瑞士工读双轨制考察行。她事后接受随行记者访问时说,这两国业者对人才培训的投入和社会对深层技能的重视令她印象深刻。她说:“在新加坡,协助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被视为学校的责任;但在瑞士和德国,这个责任由工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并由业界主导。公司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要录取的学徒人数,以及他们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个别学徒视为实际员工来栽培,这有助留住人才。”德国企业FESTO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科技供应公司之一。以这家企业为例,它每年在职能教育上的投资高达900万欧元(约1552万新元);而公司的学徒回流率达100%,其中三分之二的服务年限超过十年。
两国约一半公司提供学徒计划,与FESTO一样提供学徒计划的公司在德国和瑞士十分普遍,占约五成。不过英兰妮也指出,新加坡的企业文化与德瑞两国不同,因此不能寄望本地企业负起同样的领头作用。要推动类似计划,还要靠政府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合作。例如,政府可通过津贴企业来支持职能毕业生持续进修,加强他们的升学渠道和职业发展前景。英兰妮此行是以工院及工教院应用学习教育检讨(Applied Study in Polytechnics and ITE Review,简称ASPIRE)委员会主席身份到德国和瑞士取经,了解他们如何开展职业教育,保持在制造业的竞争力。随行的还有另外12名委员会成员。德国和瑞士是目前欧盟两大重要经济体,两国青年的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较低。德瑞两国职能教育中所实行的工读双轨制被视为保持青年低失业率的关键。大多数的学生在完成强制性的基础教育后,选择包含三年学徒计划的职能教育升学渠道。但无论选择学术或职业教育渠道,学生最终都有机会考取大学文凭。
学院与德国五公司合作10学生将参与试验计划,据了解,工院与工教院已与德国五家工程公司探讨,让本地学生在工读双轨制下学习,预计将有10名学生会从这项试验计划中受益。新加坡理工学院院长陈俊祥是考察团成员之一,他希望本地企业与学院的合作模式能逐渐进化到“共同所有权”的合作模式。他说:“我们现在的职能教育模式是由工院和工教院带头,企业从旁支持。我想更理想的模式是业界和学校共同承担领导、课程或培训的责任。这有助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学生感觉到自己不仅是一名职员,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一部分。”对此,也参与考察的思科系统新加坡和文莱公司常务董事苏龙业表示乐观。他说:“其实这只是流程问题,因为长久以来,工院和工教院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工作,业界自然不觉得有必要去改变这个‘先念书,再聘雇’的既定流程。但只要企业看到投入人力资源的长远价值,自然会更积极参与培训工作。”继瑞士和德国的考察后,委员会下个月将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考察,考察重点为幼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底之前完成检讨工作,并提呈建议其实这只是流程问题,因为长久以来,工院和工教院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工作,业界自然不觉得有必要去改变这个“先念书,再聘雇”的既定流程。但只要企业看到投入人力资源的长远价值,自然会更积极参与培训工作。
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英兰妮前日结束六天的德国和瑞士工读双轨制考察行。她事后接受随行记者访问时说,这两国业者对人才培训的投入和社会对深层技能的重视令她印象深刻。她说:“在新加坡,协助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被视为学校的责任;但在瑞士和德国,这个责任由工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并由业界主导。公司根据自身需求决定要录取的学徒人数,以及他们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个别学徒视为实际员工来栽培,这有助留住人才。”德国企业FESTO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科技供应公司之一。以这家企业为例,它每年在职能教育上的投资高达900万欧元(约1552万新元);而公司的学徒回流率达100%,其中三分之二的服务年限超过十年。
两国约一半公司提供学徒计划,与FESTO一样提供学徒计划的公司在德国和瑞士十分普遍,占约五成。不过英兰妮也指出,新加坡的企业文化与德瑞两国不同,因此不能寄望本地企业负起同样的领头作用。要推动类似计划,还要靠政府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合作。例如,政府可通过津贴企业来支持职能毕业生持续进修,加强他们的升学渠道和职业发展前景。英兰妮此行是以工院及工教院应用学习教育检讨(Applied Study in Polytechnics and ITE Review,简称ASPIRE)委员会主席身份到德国和瑞士取经,了解他们如何开展职业教育,保持在制造业的竞争力。随行的还有另外12名委员会成员。德国和瑞士是目前欧盟两大重要经济体,两国青年的失业率在欧盟国家中较低。德瑞两国职能教育中所实行的工读双轨制被视为保持青年低失业率的关键。大多数的学生在完成强制性的基础教育后,选择包含三年学徒计划的职能教育升学渠道。但无论选择学术或职业教育渠道,学生最终都有机会考取大学文凭。
学院与德国五公司合作10学生将参与试验计划,据了解,工院与工教院已与德国五家工程公司探讨,让本地学生在工读双轨制下学习,预计将有10名学生会从这项试验计划中受益。新加坡理工学院院长陈俊祥是考察团成员之一,他希望本地企业与学院的合作模式能逐渐进化到“共同所有权”的合作模式。他说:“我们现在的职能教育模式是由工院和工教院带头,企业从旁支持。我想更理想的模式是业界和学校共同承担领导、课程或培训的责任。这有助改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学生感觉到自己不仅是一名职员,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一部分。”对此,也参与考察的思科系统新加坡和文莱公司常务董事苏龙业表示乐观。他说:“其实这只是流程问题,因为长久以来,工院和工教院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工作,业界自然不觉得有必要去改变这个‘先念书,再聘雇’的既定流程。但只要企业看到投入人力资源的长远价值,自然会更积极参与培训工作。”继瑞士和德国的考察后,委员会下个月将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考察,考察重点为幼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底之前完成检讨工作,并提呈建议其实这只是流程问题,因为长久以来,工院和工教院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工作,业界自然不觉得有必要去改变这个“先念书,再聘雇”的既定流程。但只要企业看到投入人力资源的长远价值,自然会更积极参与培训工作。
学校职业辅导,资料得更集中。瑞士年轻人米加(20岁)每个星期有四天的时间在诊所当学徒,一天在职业学校上课。若她五年前没有从职业辅导中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她现在或许还在学术教育的跑道上,不会那么早实现自己喜爱助人的志向。在瑞士,所有满13岁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职业辅导,辅导在各州的职业辅导中心进行。辅导员会通过一对一的访问和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强项,为学生提供升学渠道和就业建议。辅导中心内备有各行各业的资料供学生参考。英兰妮说,这样一种帮助学生了解志向的系统值得新加坡参考。不过她指出,新加坡的学府已设有职业辅导的机制,因此无需另辟一家职业辅导机构。重点是要将相关的资料集中起来,确保教师能随时获取最新的职场信息,并适时给予学生升学和就业指引。
英兰妮吁家长别太看重文凭,她也呼吁新加坡家长向瑞士和德国看齐,调整过于看重文凭的心态。在德瑞两国,社会普遍对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给予同等的重视,无论是厨师或银行家都享有差不多的社会地位。随行的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局长黄子鹏也指出,新加坡家长对学术升学渠道了如指掌,相对而言对个别职业的发展渠道就不太了解。趁早加强家长和学生对个别职业前景的了解,或许能改变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