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讲座,方文山金宇澄表示语言须服务受众才能广泛传播。金牌词人方文山)和小说家金宇澄在蔡志礼副教授主持讨论下,与700多名听众分享创作体验。他们认为,创作要服务于读者。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不是要用古文孤芳自赏,而是用具有“中国风”的词汇去营造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情感氛围。从上海话中吸取精髓,不是专供上海人自娱自乐,而是写出不分东西南北的华人都能读懂且爱读的小说。金牌写词人方文山和上海小说家金宇澄认为,不论是歌曲还是小说,在精雕细琢语言魅力和张力的同时,必须要服务于受众群,才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下午,方文山和金宇澄以主讲者身份出席在新加坡报业控股传媒中心举行的“透视中国系列讲座:文学四月天公开论坛”,与700多名听众分享创作体验以及对文化的独到见解。他们幽默却又不失深刻的讲述,不时引来在场者的笑声和掌声。方文山说,好歌词就是抽掉旋律后还值得玩味的歌词,因为文字本身足以产生“讨论的必要和乐趣”。他指出,在他作词的300多首歌曲中,“中国风”作品只有50多首,却正是这六分之一获得的聚焦和讨论最多。方文山直言,写词人是“媚俗和商业的”,不同于诗人。歌词创作具有强烈的服务性,正如他在写《菊花台》时已经清楚知道歌曲将被用于电影和电脑游戏。

中华文字的魅力和张力赋予了方文山的歌词一种生命力,并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成为适合现代生活节奏的情感载体。方文山指出,无论开车、工作还是逛街,人们都可以听到音乐,而音乐弥补了不再讲求平仄和韵脚的新诗所丧失的音乐性。金宇澄以长篇小说《繁花》轰动中国文坛。他认为好的小说要为读者服务,不能抱着“作家是庙堂”的法。金宇澄说,他在保存骨子里上海话味道的同时,也清楚地将小说定位在不谙上海话的读者同样可以读懂,“更多人能读懂,才是更大的乐趣”。2011年5月,从事了几十年严肃文学工作的金宇澄在一个上海话网站找到了网络世界的自由自在和以母语写作的畅快淋漓。他说,很多人对上海的印象都源于充斥市面的“贵族化”描写,但这些“只照亮金字塔顶端”的内容令他感到极不满意,并产生强大的欲望去展现那些“不被照亮的生态和生物链”。这次讲座由教育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通商中国主办,《联合早报》联办,中华语言文化基金赞助。担任论坛主席的蔡志礼副教授指出,这是每年举办“文学四月天”的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首次与通商中国合作。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受邀出席。同时也是通商中国董事的她在作结时说,建国总理李光耀建立通商中国的目的,正是要新加坡企业在进军中国市场时,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创作要服务于受众群一样,企业也必须服务于顾客。前来参加讲座的乐晨程(28岁,在读博士生)受访时说,一直觉得在亚洲,韩国的软实力最为突出,但近来的一些中国歌曲比赛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也让他感受到中国软实力日益强大。他说:“这次讲座再次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接下来会继续通过阅读来积累双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