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名字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eistudy.com/ntu/about.html)大致改变成为以前的南洋大学。实际上这不可能,但逻辑上说是可能的。即使是这个逻辑上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东西能够复名,最多可以说是南洋大学借体还魂。南洋理工大学前校长詹道存教授的报道《詹道存乐观看待“南大”复名》,詹教授认为应该为南洋大学复名。这篇报道引发关于“南大复名”的讨论。笔者作为前南大第七届毕业生与现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师,谈谈一些看法。首先,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南大复名不复名的问题,而是南洋理工大学改名不改名的问题。以前的南洋大学已经不存在了,不存在的东西要复名或做任何事都是不可能的。现在存在的是南洋理工大学,她可以考虑改名为南洋大学。但这不是南洋大学复名,而是南洋理工大学改名为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甚至可以考虑,不但改名为南洋大学,也在各方面改变为比较接近以前的南洋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的正名问题无论是称为“复名”或“改名”,争取南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师生与校友的理解与支持都是好的。不过,如果理解为“改名”,则前南大校友的支持的必要性就比较低了。笔者名叫黄有光,但不能够说任何人不可以也取名为黄有光。南洋理工大学改名为南洋大学,潘国驹博士说“有百利而无一弊”(4月12日《联合早报·交流站》),这言过其实,至少在过渡时期会有一些小成本与一些误会;然而,长期而言,笔者大力支持潘国驹博士的议论,同意南洋理工大学改名为南洋大学利远远大于弊。除了“理工”的误导性,更重要的是,如果配合改名,新的南大也能够在一些有利方面,恢复与学习前南大的着重点与优点,例如对华文的重视与自强不息、关心社会等精神,则利益会更加大。随着中国的强大与中新关系的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发展是很有可能的。
 
南洋理工大学的师生与校友,更没有反对改名的合理原因。综合性大学,称为“理工”,是自贬身份。把有误导性的“理工”去掉,实际上只是正名。 还有,如果要正名,越快越好,因为南洋理工大学已经在国际大学排名榜中快速提升,太迟改名的成本越来越大。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把“理工”从大学名字中去除,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使与以前的一所大学同名,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更何况更名后的新南大可能要学习前南大的一些优点。很多国家的人们,孩子会以某某其所崇拜的人的名字为名字。有谁要为孩子取名为“有光”,笔者会很高兴。其实,当改名的问题在十多年前徐冠林校长任内提出时,就应该实行了。
 
    南洋大学复名众说纷纭,但,似乎都迷失了方向!当年的南大,已经被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后又变成南洋理工大学,南大的真身已经不复存!那何来“复名”?全新的南洋理工大学,在原址取而代之,简称为NTU,连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届毕业生,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南大生”,硬要叫他们为“南大生”,我们这些原汁原味的“南大生”也不以为然!所以,所谓的“复名”,就必须重新定位了。与其说“复名”,不如说“复校”,但,可能吗?如果所谓的NTU,还是一味地要挤上顶尖国际名牌大学行列的话,那“复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如果真要南洋大学“复名”和“复校”,那我建议更要让南洋大学“复质”甚至“复兴”!所谓“复质”,就是要恢复陈六使先贤当年办学的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提倡汉语教育,培养更多精通中华文化的各领域专才,这就是当年南大毕业生的优越品质,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在艺术文化领域兼具风骚。不论是“复名”、“复校” 还是“复质”,最重要的,还是“复兴”南大精神,“复兴”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大学教育,成为亚细安地域的清华大学或复旦大学。南洋大学应该是属于亚细安各国人民的,除了工程、科技、工商管理、会计、医学或法律之外,我们必须更加着重发扬文化艺术,不论是中华文化、印尼文化、马来文化、泰国文化、缅甸文化或越南文化,甚至“新加坡文化”,都是南洋大学应该着重发展与弘扬的,让属于亚细安的南洋大学发扬光大,成为富有特质和国际瞩目的高等学府,而不是一味追求顶尖名牌大学而已,这才是真正办学建校的伟大精神与意义。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