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笼士乃巴刹庆祝创建50周年,李显龙总理4月27日走访巴刹,与售卖马来传统服饰的店主和店内顾客愉快交谈。历史悠久的芽笼士乃巴刹创建于新加坡独立之前,走过50年岁月,它见证芽笼士乃这个富有马来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区,从甘榜到组屋区的巨大变化。在1990年代末它经历过一次深夜大火后必须展开重建,新建筑仍保留马来甘榜旧屋的质朴气息,是这一带的重要地标,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老地方。为庆祝这座公共巴刹成立50周年,芽笼士乃巴刹商联会昨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晚宴。出席晚宴的约300名巴刹与熟食中心的摊主、社区基层领袖和议员等,也收到一本记录巴刹历史与记忆的纪念册。

保留芽笼士乃独特文化,李显龙总理昨晚受邀出席宴会,主持纪念册推介仪式。他指出,芽笼士乃巴刹是个“独特的地方”,它象征着芽笼独特的精神与历史风貌,政府将继续推动芽笼一带的翻新与现代化,但同时也将继续保留这个地方的马来传统文化特色。李总理在马来语与英语演讲中追溯芽笼士乃巴刹的历史。1964年,由于担心芽笼士乃区路边摊造成卫生与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决定在旧樟宜巴刹的对面兴建这座新的公共巴刹,服务住在马来甘榜的居民。许多新加坡人后来也经常光顾这座售卖琳琅满目货品的“马来市场”(Malay Emporium)。新巴刹当年落成时,由建国总理李光耀主持开幕仪式。这座巴刹在1999年经历一场大火,烧毁了一些摊位。政府后来斥资在原址重建新巴刹。在2009年落成的新建筑仍保留马来特色风格,目前这座两层楼的湿巴刹和熟食中心有大约430个摊位。李总理也透露,政府之前在2011年宣布在该区兴建的新芽笼士乃大厦(Wisma Geylang Serai),预计将在今年较迟时为建筑工程展开招标。这个由人民协会设立的民事中心预计将在落成。李总理在2011年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政府接下来将对芽笼士乃进行大改造,将之发展成为马来文化色彩浓郁的活跃区域中心。芽笼士乃大厦这座新地标将是发展计划中的其中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