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母语要保持“纯净”是不可能的事

    社论母语的新加坡特色与外来影响,语言是活的,而且会不断产生变化,新加坡人必须正确使用母语,但同时也应该把语言口语化,接受语言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吸收外来语,出现进化与演变的过程。总理说的是任何语言的演变规律,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如英语,会对其他语言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在语言和文字上大量吸收英语词汇,中国学者笔下的GDP、WTO、TPP、NGO很多时候都不加上华文括注,常见的“GDP主义”更是直接采用外来语造词,在很大程度上,“强逼”中国读者接受这些外来用语。我们可以就三个层面探讨李总理所提出的语言问题。首先,我们不应排斥一些已用开来的英文缩写,如上述的GDP、WTO、TPP、NGO等。就以本报而言,为了照顾年长一代读者的利益,以及维护新加坡的华文水平,在采用这些英文缩写时,一般都会加上华文括注。
 
    其次,新加坡原本就是多种族多语言的社会,任何一个种族的母语要保持“纯净”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华语吸收的英文词汇,事实上也算不得是“外来语”。英文是主要官方用语,英语也在家庭和社会上普及化,英语词汇进入华语和马来语里是很自然的现象。许多英文名称的缩写,除了上面所提到的GDP等等之外,新加坡人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如ERP、CPF、HDB,以及各高速公路的名称,PIE、ECP、CTE等等,这是不可能排斥,也没有必要排斥的。这些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英文缩写,不只是予人方便,也让人感到亲切,我们在提倡母语时,的确没有必要把这个当作问题或障碍。就第三个层面来看,总理提醒国人“应接受母语吸收外来语现实”,而对华族新加坡人而言,影响华语的“外来语”,不只是英语,也包括其他华人社会的华语,尤其是来自大陆的用语。
 
   今天的社会现实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带来不同地方的口音和用语,我们可以合理的期待他们假以时日就能适应新加坡的用语习惯,譬如“搭德士”就说“搭德士”,而不说“打车”,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口音或是用语不同而对他们存有偏见。其实,新移民也有助于提升新加坡的华语水平,这个积极面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不管是讲华语还是讲英语,新加坡人对外就必须讲别人所能明白的语言,这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底线,建国总理李光耀过去多次重申这一点。正如新加坡一直紧随着中国大陆的简体字规范,是务实的做法。新加坡华语华文中保留了许多富有新加坡特色的词汇,如巴刹、组屋、德士等等,但我们也应该懂得在其他华人社会中,一些相对事物的用法,尤其是当国人到外地工作生活时就必须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的用语。其实,现在的网络资信发达,有助于打破各个华人社会的语言隔阂。中国大陆的网上流行词汇很快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在华人世界传播开来。再加上电视电影的影响力,新加坡华语不可能完全抗拒来自其他华人社会的用语影响。长远来看,所谓新加坡特色的华语也会一直在改变中,外来元素和新加坡元素不断相互作用,新加坡人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外来因素,过于保护“新加坡特色”,将无助于提高新加坡华语的水平。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