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院2004年成立时,仅有47名教员。除了在十年内教员人数大增,学院近年来几乎每年推出一个新主修课程,包括历史、哲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等。学院现在提供九项主修学士学位课程。
南洋理工大学如其名,多年来以理工科教育著称,可谓本地工程师的摇篮,因此工程学院的规模大过人文与社科院想必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从去年开始,这样的情况已改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教员人数达到174人,首次超越工学院属下最大的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
南大教务长梅彦昌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的扩充并非无迹可寻。校方在2007年成立大学教育蓝丝带委员会检讨学士学位的课程,之后落实的一系列改革促成学院现今的规模。
梅彦昌解释,新加坡需要优秀的理工大学不断孕育专才,所以南大会继续在工科教育精益求精。但与此同时,随着南大日益成熟,它除了肩负培养工程师的使命,更需要栽培在各领域都能起领导作用的全方位英才。他说:“我们在检讨的过程意识到南大的毕业生必须能应付未来各种挑战,除了拥有良好的工程知识,他们还得具备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意思维。”
为此,南大自2011年推行改革后的学士学位课程,让学生修读更多主修以外的科目。学生的主修课程内容最多占七成,其他非主修科目至少占三成。文学院学生的新课程要求是主修科目占55%(原本占60%),非主修科目占45%(原本占40%)。
由于一些学院减少必修课程内容,所以教职员人数也相应调整。以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为例,它在2004年的高峰期拥有约240个教员,如今则有149人。
另一方面,人文社科院2004年成立时,仅有47名教员。除了在十年内教员人数大增,学院近年来几乎每年推出一个新主修课程,包括历史、哲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等。学院现在提供九项主修学士学位课程。
梅彦昌也指出,南大并非盲目地发展人文社科院,而是在南大累积的基础上,引进研究领域涉及理工科技的新教员,如专研科技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的学者。
“我们觉得这是个能融合现有优势的方针,而且不会造成院系对立的情况。再加上,南大依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数一数二的工程学院,所以这对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人文社科院附属于文学院,文学院属下还有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以及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对人文社科院的发展,文学院院长陈金梁教授形容道,南大若要成为世界顶尖的学府、让学生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就要为他们提供“营养菜单”。他说:“要为学生提供‘营养大餐’,不可能只加入一些‘食材’,而需要让他们有更多元的课程选项。人文社科院现在就为南大学生提供接受全面教育必要的‘食材’。”
拓展全面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惠及学生,也为了促进教职员跨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此外,梅彦昌希望校友也能从这个方针中获益,有机会回校深造,报读感兴趣或提升技能的课程。“我也希望校友能从中看到母校的转型,南大不再只是教导工程为主的大学,而已经蜕变成更强大以及在各领域都有均衡发展的学府。”
招揽海外优秀学者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考取博士学位后,司徒佩佩(35岁)原本可留在美国发展,但她最终选择回国,本月初加入南大人文社科院担任心理学助理教授。
这名年轻学者专攻婴儿心理学,她希望借助南大工学院在科技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本身的研究,设计眼球追踪(eye tracking)等应用程序。
司徒佩佩说:“加入南大有许多好处,这所学府的工学院很优秀,有助我展开跨领域的研究。”
过去五年,南大人文社科院引进约50名新教员,他们来自约30个国家和地区。文学院院长陈金梁教授指出,校方也积极招聘像司徒佩佩这样在外国做研究或执教的年轻本地学者。
为了营造更多元的环境,人文社科院也广泛招募资历较深的学者,例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亚美研究学系前系主任周敏教授,以及曾在北佛罗里达大学执教的王纯强助理教授。
周敏主要研究移民社会,她现为南大陈六使讲席教授、社会学系系主任及华裔馆馆长。她说:“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我的研究而言,存在很大的潜质。另外,做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南大对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可观,这些都是吸引我来的元素。”
南大近年来在各项大学排行榜上的突出表现成为该校引入新人的有利因素。新加坡籍社会学助理教授拉樊雅说(33岁):“除了想回报国家,加入南大也是一个战略决定。南大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于前50名以内,能够成为这所学府的教员,无论哪个科系,都对年轻的学者非常有意义。”